近年来,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,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消息和报道也越来越多,这些“触目惊心”的数据,不禁引发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忧:什么是抑郁症?我的孩子会得吗?得了怎么办?下面带大家认识一下抑郁症。
抑郁症长什么样?
抑郁症,又称抑郁障碍,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。在患病早期就会有症状,如,这个人看起来高兴不起来,总是唉声叹气,还会厌倦社交,做事提不起兴趣,犹豫不决等,长此以往,还会出现失眠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,甚至轻生的想法和行为。当这些表现持续超过两周以上的时间,我们就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了。
抑郁症是一种疾病,不是简单的“不开心,支棱不起来”,更不是“性格上的脆弱”,必须进行专业治疗。
如何识别抑郁症?
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,就像列车失去了燃料和动力装置,导致人无法维系原来的生活状态。抑郁症的症状多种多样、千变万化,个体差异很大,但是大致可以归为:
心境低落: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心态悲观,程度轻重不等。
思维障碍:常感觉思维变慢、脑子变空,反应慢、记不住事情。思维内容多悲观消极,严重时甚至出现妄想或幻觉等精神类症状。
意志活动减退:主要表现为没有意愿和动力做事。
认知功能损害:主要表现为记忆力、注意力下降,或学习费劲,或总是想悲观的事。
还会有睡眠障碍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等躯体症状。
当然,识别抑郁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有时,我们可能会因为其他原因而产生类似的症状,比如生活中的压力、人际关系的问题等。因此,一定要找精神科的大夫帮着诊断,不能主观给自己下结论。
抑郁症可以治疗吗?
专家指出,作为一种疾病,抑郁症并非“不治之症”。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,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。抑郁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,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,及时寻求心理干预,从而避免抑郁症。随着医学的发展,我们已经拥有了包括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、生活方式调整等一系列针对性方法。这些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能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症状。尽管治疗的过程很漫长,但真正达到治愈的患者,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而且在遇到挫折时,经历过低谷的他们有时会比普通人更坚强。
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?
当我们与抑郁症患者共处一个空间时,我们应该怎样和他们共处呢?我们要多理解、多倾听、多关心、多配合,不盲目建议鼓励和督促,不指责,不询问原因,找专业医生做依靠。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解决方案,而是一个可以倾诉和依靠的肩膀。我们应当学会放下自己的判断和偏见,全心全意地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。这样,我们不仅能够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,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怀。
服药治疗好转后可以停药吗?
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%—85%,其中50%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。如果患者在服药治疗后,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,且持续了一段时间,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药或停药,但是为了防止复发,倡导全病程治疗。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一般分为急性期治疗、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。急性期治疗约8-12周,经治抑郁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。进入巩固期治疗约4-9个月,此时应按急性治疗期有效药量继续服药,最后进入维持治疗期约2-3年,维持治疗结束后,病情稳定可进入减药或停药。所以定期复诊、与医生保持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长时间服用抗抑郁药会产生依赖吗?
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,是可以停下来的。但是停药过程需要循序渐进,因为突然停药一是可能造成病情不稳,二是出现撤药反应,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、精力、睡眠或者食欲的改变等。因此,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该充分了解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,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。
抑郁症并不可怕,患者及家属应了解抑郁症特点,按时复诊,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抗抑郁药,抑郁症是能够治愈的。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和误解。如果您发现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,请不要指责他们,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,给予支持。
要记住,
每一个人都值得
被关心、被理解、被爱。
让我们一起努力,
为身边的抑郁症患者
送去温暖和关爱吧!
让身边的抑郁症患者走出阴“抑”,
拥抱阳光。
转摘:人民日报公众号山东省戴庄医院公众号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