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首页|

心理健康

心理课堂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心理健康 -> 心理课堂 -> 正文

【心理知识】润心家课堂——以支持为舟,护航青春的蜕变之旅

发布日期:2025-06-14

随着毕业季的临近

孩子们即将告别校园

开启人生新的旅程

这一阶段既是充满希望的转折点

也可能伴随着焦虑、迷茫和压力

与您分享几点建议

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时期

一、毕业季的意义

成长的里程碑:毕业是孩子从“学生”到“社会人”的身份转换,是独立人格塑造的关键节点。

压力的集中期:论文答辩、求职竞争、人际关系变动等挑战接踵而至,心理负荷显著增加。

二、孩子的典型心理波动

焦虑与迷茫:面对未知的职业选择或升学压力,易产生“我是否足够优秀”的自我怀疑。

分离焦虑:与朝夕相处的同学、老师告别,可能引发情感上的失落感。

决策疲劳:频繁的招聘会、考试、面试消耗精力,导致情绪敏感或逃避行为。

理想与现实的冲突:部分孩子因职业方向与专业不符、薪资低于预期而产生挫败感。

三、家长的角色定位——从“主导者”到“支持者”

情感陪伴者: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,而非急于纠正。

资源提供者:分享信息、人脉等资源,但不强制孩子采纳建议。

成长见证者:尊重孩子试错的权利,相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四、具体陪伴策略——分场景应对,精准支持

1.日常沟通技巧

倾听重于说教,主动创造轻松的家庭沟通氛围,可以这样询问:“最近毕业的事情有没有什么想和我聊聊的?”;孩子抱怨“找工作太难”时,回应“这个过程确实不容易,你愿意和我聊聊遇到的困难吗?”,而非“当年我比你更难”。

当孩子遭遇挫折或情绪低落时,允许孩子短暂的情绪释放,不必急于提供解决方案,有时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倾诉的出口。尤其避免评价式回应,如“这点小事有什么好烦的”,而是用“我理解你现在压力很大”表达共情。

用“成长视角”替代“结果评价”。若孩子考研失利,可以这样说:“备考这一年,你学会了时间管理和压力调节,这些能力对未来一样重要。”

2.情绪疏导方法

帮助孩子建立“压力分解表”:将“找到理想工作”拆解为“修改简历——投递10家公司——准备面试”等小目标,降低无力感。

引导合理宣泄:鼓励运动、绘画、写作等释放情绪,而非指责“整天躺着有什么用”。也可以规划一场家庭旅行或毕业庆祝活动,缓解孩子毕业压力。

3.决策支持策略

家长出于关心,可能急于帮孩子规划工作、考研或考公,但过度干预反而会削弱孩子的信心。

可以用提问代替指导:“你觉得自己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,还是发展空间?”,帮助孩子梳理自身需求。

提供资源支持而非替孩子行动:例如分享招聘信息、提醒截止时间、补充行业趋势生活成本等客观信息等,但请将选择权交给孩子。

接纳“非标准答案”:若孩子的职业选择与家长预期不同,如选择自由职业,可共同分析利弊,而非否定。并且尊重孩子的最终决定,表达“我们会支持你”。

4.关注心理健康

若孩子出现持续失眠、食欲骤变、情绪极端低落或自我封闭等表现,需警惕抑郁或焦虑倾向。

可以温和表达关切:“最近你好像不太开心,需要我陪你聊聊或找专业人士帮忙吗?”

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社会咨询机构,必要时鼓励孩子寻求专业帮助。

避免将心理问题污名化,告诉孩子“求助是勇敢的表现,就像感冒需要看医生一样”。

5.引导积极应对

面对孩子可能的挫折,如offer被拒、考试失利,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抗压能力。不同毕业去向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各异,家长需“对症下药”。

求职受挫的孩子:帮助分析面试反馈,模拟面试场景,提醒“找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,暂时的拒绝不代表能力不足”。

考研/考公失利的孩子:避免比较他人,如“别人考上了你为什么不行”,可探讨“接下来想再尝试一次,还是先积累工作经验?”

论文压力大的孩子:关注作息健康,适当提醒休息,而非仅仅催促进度。

五、给家长的行动清单

1.心理准备

主动降低短期期待,接受孩子可能经历“毕业即失业”的缓冲期,避免将“应届生身份”过度焦虑化;若实在太过担心孩子或感到焦虑,可通过写日记、与其他家长交流等方式缓解,避免将压力转移给孩子。

2.资源准备

可按照“人脉类、信息类、技能类”分类整理资源,在孩子需要时提供;又或者做到提供“无压力”资源,避免每日追问进度、督促行动。

3.健康关注

从生活细节预防心理危机,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、饮食状态,及时干预亚健康问题。

孩子的独立不是一瞬间的蜕变

而是无数次试错中积累的勇气

您的信任、包容和适度的“后退”

恰恰是孩子面对挑战时最坚实的后盾

让我们携手为孩子的青春护航

助他们扬帆起航!